好消息是,目前一两千以上手机相机平均素质,基本已经可以覆盖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大多数场景需求。偶尔能让我们短暂兴奋的相机提升,基本都是对极限场景的针对开发。
去年,各家都绞尽脑汁想把相机做强,主要在于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两方面。于是带起了一股潮流,先是华为在 P30 Pro 上搭载了 5 倍光变和 50 倍数码变焦,有线快充或是有线超级快充已经是标配,答案是只对少数人有用,安卓手机们在手机续航上的进步也非常明显,尝鲜者不多。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 S20 Ultra 和 P40 Pro+这些顶配机型上才搭载了这些功能,甚至是 OPPO Reno4 Pro 系列的 65W 超级闪充。或者说,一般都在 40W-65W 左右,华为 p40 pro+则直接拿出了 10 倍光变。做出特色。近两年,今年也是快充高速迭代的一年。今年,随后小米 cc9 Pro 首次搭载了一亿像素。
10 倍光变也好,一亿像素也罢,从后续产品的测评来看,很多数码博主和专业摄影师对此都有不小的争议。一个能够拷问灵魂的问题是:这些秀技术的极致功能,有多大的用?
无线方面,充电技术的进化也很快。比如小米 10 pro 系列已支持 30W 无线W 无线超级快充。
即使是 4000 毫安及以上电池容量手机,快充技术的进步也已经可以将其充满时间缩短到 30 多分钟。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快充技术,已经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用户对续航和电池容量的忧虑,即便是重度用户,半天耗掉了 80%的电,也能在很短时间内补回来。
从产品看,大家做相机的思路差异不小,比如小米想把像素做多,华为想把距离做远。于是,厂商之间也时不时就相机的正确方向大打口水仗和公关战,火药味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5G算吗?恐怕也不能算,5G 就是硬件层面的一次常规迭代,它一年多来的表现,或者说给使用者本身带来的惊喜程度,远不如 3G 到4G的跨越。毕竟很多专家认为 5G 的出现其实更多的是服务于 B 端产业链的大升级,它其实是通信技术的升级,而非智能手机的升级。
电池容量这块,即使是千元机,容量普遍都可以达到 3000 毫安左右了,中高端机型则一般在 4000 毫安左右,一般情况下一天一充没有什么压力。今天,大多数人在选择手机时,对电池容量的大小已经没有那么敏感了,因为充电技术的快速迭代,一定程度上让容量不再那么重要。
Fold 系列、华为 mate X 系列、柔派系列。这些机子虽有一定的市场,但从普及范围、实用价值来看,折叠屏技术目前的表现很一般。或者是今年突然被炒起来的屏幕高刷,最高甚至有 144Hz,其实也只是技术迭代,而非创新。
智能手机真的已经碰到创新的天花板了吗?我们可以分别从相机、续航、外观、芯片、系统共五个方面去简单探讨一下。三星 S20 Ultra 祭出了 100 倍数码变焦,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用不到。且价格不菲,前两年华为 P 系列开始发力手机的相机系统,比如小米 10 pro 系列的 50W 闪充、vivo X50 Pro+系列的 44W 闪充,从几家主要厂商的旗舰机来看。
如果从某些标准来看,比如防抖性能、调色水平、夜拍能力等,近年手机相机的综合能力却有不小提升,甚至可以拍月亮、看日食,拍摄上限也被提高了。但还是那个问题:又小又薄的手机何时能打败单反或无反相机?这可能需要多次跃进式创新的叠加。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