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转卖鞋票,高中的小箫每个月都能挣个5000元左右零花钱。这是最初级的“小白玩法”。
这是他“入圈”六年以来最成功的一笔投资——5年前买下来时1000多元,现在网上的市价已经达到四万多元人民币,溢价四十多倍。
鞋盒里,整整齐齐摆着一双双球鞋,不光有男款,还有女款,甚至还有从别人那里收来的旧鞋。
而如今的势头,所谓“高阶版”玩法,已经让小箫这位“老炮”也有些望而却步了。
大概有十几万人民币的市值。这半面墙前码放的十来双,“就等于说,按照目前的市价,就花钱买一个交易名额,瞬间就可以挂单卖这些只是小箫所有球鞋中的一小部分。你球鞋都不用拿到手!
一双双拿出来,摩挲着,小箫能说出每双鞋背后的故事,这上面承载了他的热爱和心血。
钱江晚报记者采访入圈六年的鞋圈“老炮”,试图揭开这股狂潮背后的冰山一角。
一旁,码着半面墙的鞋盒,有原配的纸盒,也有潮牌鞋盒,原价298元一个,小箫没抢到,从别人那里转手买来的,一个666元,目测有十几个,亚克力材质。
“进阶版就是,比如某款热门鞋在这家门店发售100双,雇几十位阿姨一早就去排队,总能拿到二三十个号,拿到号的阿姨一人报酬200元,没拿到号的50元,但是每个号哪怕溢价800元转手出去,一上午就能挣个一两万。”
“这双是今年的‘鞋王’;这双是王思聪同款不同色;这双是通宵排队买的;这双是我自己画的;这双上面有刮刮乐;这双是我听说不再复刻,从别人那里买下的二手,结果后来不仅复刻了,新鞋还比我买来的二手价格都低,简直心态爆裂……”
胆子更肥的,则会去国外的电商网站上下单,找转运公司,运个几十双回来,周期大概一个月左右,一次能有5、6位数的收入,可是一旦被海关查到,则血本无归。
小箫从高二开始,每周都会去杭州几个固定门店排长队,“买鞋要抽签,但是这个签先到先得,一些热门款,凌晨3、4点就得去排队。抽到签后,等于有了一张球鞋票,这张票现场就可以转手,根据尺码、型号溢价不同,基本在一千以内。”
比如专做球鞋交易的APP nice上,根据鞋款选择下单后,可以选择寄存在nice仓库,付款完成后,商品立刻确认交易成功,可直接进行二次出售。
“钩子一反,倾家荡产”“暴涨900%,有人靠炒鞋年入千万”“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炒股不如炒鞋?一双鞋值1700万美元”……
这段时间,种种因“炒鞋”而起的新闻铺天盖地,网上随便搜搜,都能看到各种“惊耳骇目”的标题,仿佛之前没赶上炒币而错失的一个亿,现在又在鞋堆里招手。
和记者想象中的“老炮”形象不太一样,今年刚读大三的杭州男生小箫,穿着大T恤,五分裤,留着小胡子,打扮简单随意,除了他脚上那双蓝白相间的球鞋。
炒鞋是怎么火起来的?一双若干年后甚至会氧化成粉的球鞋,为何能被炒到天价?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