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样本:中芯国际18年造芯为何崛起就这么艰难?2022年12月27日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号称是大陆技术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成立以来就专注做半导体芯片。在港股中,中芯国际是少数可以代表中国技术的“重器”企业之一。

回顾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从成立到2010年,表现都不是特别亮眼。同花顺数据显示,2001~2010年,除2004年和2010年外,其他年份中芯国际的净利润都是亏损的,而且是巨亏。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研究发现,中芯国际在自主芯片的道路上摸索前行18年,还是未能进入一线阵营。原因包括:与竞争对手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积电)等巨头相比,研发进展较慢;中芯国际的制程开发落后。此外,本地化的人才储备也成为中芯发展的阻碍。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目前来看,中国芯片产业还需长期艰苦奋斗。

2004年,中芯国际被台积电以违反专利权和营业机密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对中芯国际的调查申请,并且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对中芯国际提起多项专利权侵害的诉讼。台积电指称,中芯国际通过各种不当的方式取得台积电商业秘密及侵犯台积电专利,比如已延揽超过100名台积电员工,且要求部分人员为其提供台积电商业秘密。这已经严重侵害台积电的合法权益。

2012年,中央明确批示,要求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抓住不放。2013年,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大基金)正式成立。

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的一纸“禁令”,使得中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不过,这绝对不是中兴一家企业需要面对的困局,这是一场全民芯战。因为美国“禁令”“震荡”的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在中兴危机关头,各种声音不断冒出,有对美国的批评、谴责,有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刻反思,还有对中国制造业宽容的呼吁。本文将以国产芯片制造巨头中芯国际(00981,HK)的发展为研究样本,尝试还原国产芯片为何崛起艰难。

台积电再次向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并大基金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中芯国际,增速高达16.4%,不过2006年,这个诉讼曾在2005年有过短暂的和解,大基金已经成为中芯的第二大股东,实际上是在谈论背后的一组刺眼数据。持股比例为15.91%。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再创新高,达1932亿美元,人们谈论中兴危机,代价是中芯国际支付1.75亿美元的和解费。中国IC产业对外依存度强烈。中国集成电路有记载以来一直以进口为导向,

由此,在外界看来,中芯国际就是“中国芯”的代表。中芯国际也自称是大陆技术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末,进口额约占全球68.8%,将中芯视为国产芯片的先锋进行扶持。

在此期间,中芯国际给外界另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跟台积电不断有专利侵权纠纷。

在世界积体电路制造领域,台湾地区最为强大,因此此文所称国产芯片是特指大陆的芯片产业。国产芯片的代表公司之一是中芯国际。公开资料显示,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是大陆第一家从事专业芯片制造服务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2000年,台商张汝京一手创办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家工厂的第一根桩后,中芯国际就这样奠定了立足大陆的定位。2004年中芯在纽交所和联交所同时挂牌上市。2008年,中芯国际引入大唐电信作为战略投资者,第一大股东变为国资。